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古人云:“得脾胃者必长寿”,又云:“得肾者能立根”。这两句话道尽了脾肾对健康的分量 —— 脾胃是后天之本,管着咱们每天吃进去的营养能不能变成气血;肾是先天之本,藏着生命的根基,决定了咱们能不能立得住、活得旺。
脾胃就像家里的 粮站,咱们吃的米面肉菜,全靠它磨碎、转化成气血,运到全身各处。要是脾胃弱了,吃啥都不消化,气血就像断了供,手脚没劲、脸色发黄都是常事,时间久了,各种毛病就找上门。而肾呢,好比 “生命的种子”,从娘胎里带来的精气都藏在这儿,管着生长发育、生儿育女,还能帮咱们扛住劳累、抵御外邪。肾气足的人,不光精力旺,到老了腰不酸、腿不软,底气也足;肾气亏了,就像种子没了劲儿,干啥都觉得累,老得也快。所以说,养脾胃是给生命 “添柴”,养肾是给生命 “固根”,两样都得抓。
老祖宗对脾肾的看重,医书里说得透彻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说 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”,把脾胃比作管粮仓的官,吃进去的好东西都靠它分发;又说 “肾者,主蛰,封藏之本,精之处也”,意思是肾就像冬眠的动物,把最宝贵的精气好好藏着,不随便消耗。李东垣在《脾胃论》里强调 “脾胃一虚,百病由生”,脾胃垮了,身体就像没了防线;而《景岳全书》里 “肾为五脏之根” 这句话,更是点出肾是所有脏腑的 “顶梁柱”,肾一虚,其他脏腑也跟着受影响。这些老话听着朴实,却藏着千百年的养生智慧。
要想脾肾同补,我有个方子,能同时给 “粮站” 添粮、给 “根基” 培土。处方如下:党参 20 克、茯苓 15 克、白术 15 克、甘草 6 克、砂仁 6 克、山药 15 克、芡实 15 克、莲子 12 克、麦冬 9 克、五味子 6 克。
这方子的用法不复杂:把所有药材放进砂锅,加清水没过药材泡半小时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40 分钟,倒出第一遍药汤;再加适量水,煮第二遍,两次药汤混在一起,分早晚温着喝,早饭前、晚饭后各一次就行。坚持喝上一阵子,身体会慢慢有感觉,就像给干涸的土地慢慢浇水,总得有个过程。
它能解决啥问题?像平时吃饭没胃口,吃两口就胀得慌,这是脾胃 “磨不动” 了;总觉得累,稍微动一动就腰酸腿软,晚上睡不安稳,口干舌燥,这是脾肾两虚、津液不足的信号;还有大便不成形、说话没力气、稍微熬夜就觉得虚得慌,这些都是气血亏、精气不足的表现。特别是那些常年觉得嘴里干、喝水也不解渴,或者稍微劳累就心慌气短的人,用这个方子慢慢补,能把亏空的气血和精气一点点填起来,整个人会透着一股舒展劲儿。
为啥这些药能起作用?这里面都是搭配好的。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是四君子汤,专补脾胃之气,让 “粮站” 有劲儿运转,吃进去的东西能变成气血;砂仁香味冲,能叫醒偷懒的脾胃,不让补药堆在那儿不消化,还能让气机顺起来,不堵得慌。山药、芡实、莲子是 “双面手”,既能帮脾胃干活,促进消化吸收,又能往肾里存精气,就像一边给当下的日子供能,一边给未来的根基培土,还能收涩精气,不让它随便漏掉。麦冬性偏凉润,能补肺胃之阴、滋肾阴,解决口干舌燥、津液不足的问题;五味子酸温,既能收敛肺气、固肾涩精,又能生津止渴,把补进去的津液和精气牢牢锁住,不让它们白白耗散。这十味药分工明确,不偏不倚,既顾着脾胃的 “日常开销”,又盯着肾的 “津液储备”,还能兼顾补气与滋阴,所以能慢慢把虚损的底子补回来,同时避免补得太燥、太腻。
不过得说清楚,这方子再好,也不是人人合适。有的人可能湿气重,一补就觉得浑身黏糊糊;有的人可能脾胃太弱,喝了药觉得肚子胀。常说 “千人千方”,真不舒服了,还是得找医生瞧瞧,根据脉相、舌头调调方子,这样才能补得准、补得稳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
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创通网-日照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的流程-配资门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